作者翟羽 王伟
锦在古代丝织物,代表最高技术水,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锦工艺艺术之大成,列四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贡品,被称作是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
南京云锦是口口相传的工艺,技术都在人身上。然而,南京市档案馆在封存已久的档案里却发现了惊喜部分珍贵档案揭示了南京云锦史上一家重要企业南京兴源丝织厂的发展历史,及其工艺精华。
20世纪80年代,南京云锦远销蒙古古巴意大利等家,每年为家创汇好几百万美元。兴源丝织厂的云锦海外扬名,仅1980年一年就接待外宾50次。这是兴源工会干事余成源创作的欢迎外宾 余春兰供图
几经辗转,云锦珍档依旧完好
南京的工业企业在现代工业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19世纪60年代洋运动期间创办的四大兵工企业之一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号称远第一大厂的永利铔厂建材工业的杰出代表江南水泥厂云锦工艺集大成者兴源丝织厂都是南京所拥有的民族工业代表性企业。
说起兴源丝织厂,很多人或许感到陌生,但它在南京云锦发展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承接南京云锦的辉煌,又在南京云锦濒临灭绝的时候保留下了这支艺脉。
南京市档案馆史料开发利用处副处长王伟告诉记者,1997年兴源和同属轻纺集团的几个厂合并,老厂区的一些西也搬到了河西应天大街的一个纱厂里,由托管心专门处理善后事宜。
2009年,我参与了兴源的档案接收工作,兴源丝织厂的档案3000卷,而且大多保存完整,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实物档案和声像档案,对我们揭示云锦工艺有非常大的帮助。王伟说,兴源档案也是南京市档案馆当时接收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企业档案。
兴源丝织厂的云锦意匠稿 南京市档案馆供图
要知道,很久以云锦的传承都是靠师傅带徒弟,口口相传;而兴源丝织厂的这套档案却记录着云锦工艺的核心机密。就拿这数百种品的样品和千张云锦图纸也叫意匠稿说,其详细收录了每种品的样品品名总编号时间原料密度门幅重量零售价花样尺寸等重要信息时至今日,通过这些珍贵的云锦档案我们仍然感受到一代又一代大师们的奇巧构思和精湛技艺。
兴源丝织厂生的松鹤牌南京云锦在1983年获家银质奖 南京市档案馆供图
金陵有锦,吸引外地商号宁
历史上,云锦虽于南京,但其主要市场却在北方。南京市档案馆所藏资料,对于云锦业的情况,有如下记载按锦业最盛时代,当推前清康熙乾隆两帝在位时为极。除皇帝亲王必用外,兼答谢越南朝鲜等赠礼之需,复售与住坐南京之富商大贾,运往蒙古及西藏等处。
云锦织造业,也为南京人提供无数就业机会。早在康熙乾隆年间就有民间云锦机房两百余家。档案记载据世职斯业者云,当极盛时代,织锦机户约二百余家,每家机数二三张至五六张不等,十张以上者几稀。每年出品总数约值银二百余万两,依此求生活之工人如织染绘图挑花者等等,当有万数千。
根据现有档案,兴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4年正源兴商号,这么算,兴源已有146岁了。
以前北京帮为了向南京的织坊收购或定制各种花色的云锦织料,就在南京开设分号。正源兴就是其一家。王伟说,清朝末年官办织造机构取消以后,宫廷宗教寺庙达官显贵依然对云锦有强烈的需求,因此依然有众多北京商号南京开设分号,收购云锦,正源兴就是其一家。
专营绸缎绣货的正源兴原本只是个外户,哪知道,它越做越大,逐渐垄断了南京云锦市场,后干脆在朝天宫附的绒庄街建立起了自己的工厂。
薪火相传,濒临灭绝之际保留下一支艺脉
抗战的爆发导致了正源兴业不振,其下全部机构不得不分拆解散。直至1948年,部分股才在南京重组了兴源。然而此时丝织厂仅存4台织机,8名工人。
王伟说在南京,云锦奄奄一息濒临灭绝的时候,是南京兴源丝织厂仅存的四台织布机还在生云锦,让云锦工艺没有在那个年代消失。
新成立后,和政府对丝绸工业非常重视和关怀,积极挽救民族工艺,大力扶植传统优良品云锦。1956年1月1日,兴源丝织厂与南京11家丝绸厂合并,经过改组实行公私合营,定名南京兴源丝织厂。
兴源保留下的火种,也对后云锦研究所的建立提供了帮助。1956年埃及艺术展在北京举行,总理看了他们的织锦工艺后问起南京的云锦。恰好工艺美术史论家张道一在现场,总理握着张道一的手说一定要南京的同志把云锦工艺继承下,发扬光大。
1957年云锦研究所成立了,美术家教育家陈之佛被特邀为名誉组长,当时云锦研究所从兴源丝织厂老艺人那里征集到千幅云锦图案设计稿。
技术创新,20世纪70年代就使用机器织锦
虽然兴源丝织厂当年生的品实物很多已经踪迹难觅了,但南京市档案馆发现的这一箱箱云锦意匠稿,留给了后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南京长江大桥于1968年建成通车,作为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印记,渗透进了几代人的情感记忆里。
在那个年代,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是一个热点事件,极大激励了全人民的创作热情,丝织行业也深受影响。兴源丝织厂紧跟潮流,将云锦技艺服于创新题材,创作了一幅南京长江大桥主题的云锦作品。今天回顾这幅作品,依然极具创意性和时代感。
南京长江大桥云锦意匠稿 南京市档案馆供图
创新一直是兴源丝织厂的追求。早在1973年,南京兴源丝织厂就开始尝试用机械化的方式生云锦,大大提高了生效率。兴源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品彩库锦和渐变绸,都可以用电机进行生。
不过云锦的精髓却依旧保留在一代代兴源人的手。兴源的老人告诉记者,机器织造的云锦相对手工织造的品,在色彩丰富程度上稍微逊色点。手工织造的云锦,同一纬线上可以织出多种颜色,这也就是所谓的逐花异色;而机器一梭子下去,纬线上往往只能是同一种颜色。
兴源丝织厂一角 余春兰供图